紫砂知识






石破天谈紫砂:早期紫砂厂壶的知识
1916-1939年代 金鼎商标水平壶「吴德盛陶器行」(亦称公司或店),为吴汉文于民国五年(1916年)所设。店址选在宜兴县城蛟桥边堍。早期用印为「吴德盛」阳文篆书小方章,底盖并用。稍后用印为阳文篆书大方章「吴德盛制」。中期用印为大圆章阳文篆为「吴德盛制」、「宜兴吴德盛制」。至二十年代后期,吴汉文创立「吴德盛」店号着名商标「金鼎商标」。「金鼎商标」印款中央以鼎为图桉,四角为阳文楷书「金鼎商标」,为「吴德盛」店号订壶专用印款。后期吴汉文亦以阳文楷书方章「松鹤轩」钤于精製之壶。「吴德盛」、「金鼎商标」印款钤壶底,盖把一般有制壶者小方章印款。抗战爆发后「吴德盛」倒闭,「吴德盛」及「金鼎商标」印款沿用至1939年底。 民初陶号 真记:一般见于朱泥小品壶之把下,属民初陶号标记!为程寿珍或其门人所制作。 福记:创始人为程寿福(是程寿珍的兄弟);生于清代道光末年,其原籍为浙江杭州,七岁时跟随祖辈至丁山,在上袁村定居,是孟臣后裔的义子;在当时是製作朱泥小壶的高手,工巧技精有独到之处,所生产的茶壶大多销往南洋一带,其作品的底款印章为「荆溪惠孟臣製」,把下落章「福记」二字。第二代为程金茂,继承程寿福之父业。第三代为程寿福之孙程真庆,生于1907年,少年时跟随祖父程寿福学製朱泥小壶,年轻时帮「吴德盛」家製壶,程真庆在其27岁时,由王寅春作媒,与蜀山南街周家之女周凤娣结婚(招亲),生有一女一子,女儿为周志华,儿子为周志宣,都是紫砂一厂之职工,并都从事紫砂创作,也可说是「福记」的第四代传人吧。 曾聘王寅春製作水平壶,把下落「福记」小章;后来遭同行挖角而另命其以「阳羡惜阴室王」作底款,把下、及盖内落王寅春之小章。 1930-1950年代 盔帽标准壶,又称「膨盖水平」,胎土为细沙梨胎,因延续水平壶对潮汕功夫茶泡饮的市场,常见杯数为2杯,4杯不多见,6杯以上是难得一见,盖内少数有落杯数,4杯壶落「六杯」款。形制上盔帽为其主要特徵,多呈球体,壶嘴口缘端上翘,壶把多细老鼠尾,壶底款乃以「荆溪惠孟臣製」章为主,底圈足两片土修整亦较后期标准壶不同,盖牆、桶身尚承袭60-70%宜兴南壶工序。(注:台湾习惯以杯数形容茶壶容量,一杯的容量约为15cc;2杯即为30cc....以此类推) 1952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等七人组建紫砂工厂,隶属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使用「宜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特定年代印款。 印款为楷书图章「宜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字款自右向左镌刻,不同于现今自左向右。上为「宜兴」字款;中为「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字款;下为「出品」字款。该印款除加入紫砂工厂从业人员使用,凡向民间订壶、供坯者亦使用此印款。印款沿用至「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半年之后。 1954 年底至1955 年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特定年代印款 蜀山、前墅一带紫砂行业实现合作,组建「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之始仍沿用「宜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印款。至半年后,开始使用「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印款。印款为楷书圆章「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字款自右向左镌刻。上为「宜兴」字款;中为「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字款;下为「出品」字款。该印款除该社社员使用,凡向民间订壶、供坯者亦同使用其印款,直至 1958 年四月建立「宜兴紫砂工艺厂」为止。 1950-1959年代 正50年代早期水平壶 胎土呈橙红及红朱泥胎,有2、4、6、8杯,落款「中国宜兴」、「荆溪惠孟臣製」、「荆溪南孟臣製」、「宜兴惠孟臣製」,主要由泰国、香港、日本收回为主,橙红胎土多收自泰国、香港,日本胎土多为红及清红。一般而言,六字章多较中国宜兴早,日本线壶品项较泰国线略细货,盖牆多较短,但年代略晚(1956以后)。1958年前的"宜兴惠孟臣製"---销泰销日师傅级水平壶… 1980年后是很少落款…严格说是已无啥精品意义。 "宜兴惠孟臣製"与"荆溪惠孟臣製"之....差异....在与整体精美程度.由照片亦看出1950之"宜兴惠孟臣製"八杯壶...其实都只有7杯说宜兴惠是师傅级罐仔...是不无原因的,另说:款落「荆溪惠孟臣制」之壶,一般来说,若是前一厂早期壶的话,就是车间生产的商品壶,若盖内未落作者小章的话,因长期生产的学徒众多,早已无法查清作陶者,且就算查出工人的名字也毫无意义矣! 注1:就前一厂的规范来说,这种商品壶归类于「厨房用具」,是家常用品,并无艺术价值,所以作者名并不会特地落上。 注2:名家壶是属特艺品,才有落作者款的习惯。 1954-1958-1960年代 汤婆标准壶,俗称「高汤婆」,容量为8-10杯,此形制乃沿袭清末大盖古莲子体,正早一批约为1954-1958制,1960年代亦有製作,主要由日本线收回为主,胎土一般较标准壶厚,多为清红朱泥胎,高温者为暗红带细砂感,落款「荆溪惠孟臣製」、「荆溪南孟臣製」、「宜兴惠孟臣製」,盖内落款「高汤婆」,因日本人茶器喜典雅,甚爱漆器描金,因此少数高汤婆有描金,但年代略晚(多为1960年代以后),高汤婆的典故已不可考,当时日人是拿此器当「高汤瓶」或「酱油瓶」。另有变体汤婆「半边卵」,量甚少且未见过有描金。80年代以后,亦有製作一批「高汤婆」,但其泥色工序已差,为当时用料(小红土)。汤婆标准壶量少价高,要找「荆溪惠」、「荆溪南」、「宜兴惠」一组已不容易,描金高汤婆、「半边卵」变体汤婆更是机率甚微。 1958年宜兴一厂成立 1958年宜兴正式挂牌(1954开始筹组)。 1958年以后庭记、秀春、庚娣、荆溪王製、荆溪陈製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週年」、「毛映红」。 早期标准壶6杯及8杯有庭记落款,但落款于壶内之底部。庭记并非为陶艺厂,而是作者名王庭梅。 王庭梅早期与鲍仲梅的爱人施秀春女士,及高鸣之母张庚娣女士等,曾于一厂製作好长一段商品水平壶的日子。...
石破天谈紫砂:早期紫砂厂壶的知识
1916-1939年代 金鼎商标水平壶「吴德盛陶器行」(亦称公司或店),为吴汉文于民国五年(1916年)所设。店址选在宜兴县城蛟桥边堍。早期用印为「吴德盛」阳文篆书小方章,底盖并用。稍后用印为阳文篆书大方章「吴德盛制」。中期用印为大圆章阳文篆为「吴德盛制」、「宜兴吴德盛制」。至二十年代后期,吴汉文创立「吴德盛」店号着名商标「金鼎商标」。「金鼎商标」印款中央以鼎为图桉,四角为阳文楷书「金鼎商标」,为「吴德盛」店号订壶专用印款。后期吴汉文亦以阳文楷书方章「松鹤轩」钤于精製之壶。「吴德盛」、「金鼎商标」印款钤壶底,盖把一般有制壶者小方章印款。抗战爆发后「吴德盛」倒闭,「吴德盛」及「金鼎商标」印款沿用至1939年底。 民初陶号 真记:一般见于朱泥小品壶之把下,属民初陶号标记!为程寿珍或其门人所制作。 福记:创始人为程寿福(是程寿珍的兄弟);生于清代道光末年,其原籍为浙江杭州,七岁时跟随祖辈至丁山,在上袁村定居,是孟臣后裔的义子;在当时是製作朱泥小壶的高手,工巧技精有独到之处,所生产的茶壶大多销往南洋一带,其作品的底款印章为「荆溪惠孟臣製」,把下落章「福记」二字。第二代为程金茂,继承程寿福之父业。第三代为程寿福之孙程真庆,生于1907年,少年时跟随祖父程寿福学製朱泥小壶,年轻时帮「吴德盛」家製壶,程真庆在其27岁时,由王寅春作媒,与蜀山南街周家之女周凤娣结婚(招亲),生有一女一子,女儿为周志华,儿子为周志宣,都是紫砂一厂之职工,并都从事紫砂创作,也可说是「福记」的第四代传人吧。 曾聘王寅春製作水平壶,把下落「福记」小章;后来遭同行挖角而另命其以「阳羡惜阴室王」作底款,把下、及盖内落王寅春之小章。 1930-1950年代 盔帽标准壶,又称「膨盖水平」,胎土为细沙梨胎,因延续水平壶对潮汕功夫茶泡饮的市场,常见杯数为2杯,4杯不多见,6杯以上是难得一见,盖内少数有落杯数,4杯壶落「六杯」款。形制上盔帽为其主要特徵,多呈球体,壶嘴口缘端上翘,壶把多细老鼠尾,壶底款乃以「荆溪惠孟臣製」章为主,底圈足两片土修整亦较后期标准壶不同,盖牆、桶身尚承袭60-70%宜兴南壶工序。(注:台湾习惯以杯数形容茶壶容量,一杯的容量约为15cc;2杯即为30cc....以此类推) 1952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等七人组建紫砂工厂,隶属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使用「宜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特定年代印款。 印款为楷书图章「宜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字款自右向左镌刻,不同于现今自左向右。上为「宜兴」字款;中为「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字款;下为「出品」字款。该印款除加入紫砂工厂从业人员使用,凡向民间订壶、供坯者亦使用此印款。印款沿用至「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半年之后。 1954 年底至1955 年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特定年代印款 蜀山、前墅一带紫砂行业实现合作,组建「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之始仍沿用「宜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印款。至半年后,开始使用「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印款。印款为楷书圆章「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字款自右向左镌刻。上为「宜兴」字款;中为「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字款;下为「出品」字款。该印款除该社社员使用,凡向民间订壶、供坯者亦同使用其印款,直至 1958 年四月建立「宜兴紫砂工艺厂」为止。 1950-1959年代 正50年代早期水平壶 胎土呈橙红及红朱泥胎,有2、4、6、8杯,落款「中国宜兴」、「荆溪惠孟臣製」、「荆溪南孟臣製」、「宜兴惠孟臣製」,主要由泰国、香港、日本收回为主,橙红胎土多收自泰国、香港,日本胎土多为红及清红。一般而言,六字章多较中国宜兴早,日本线壶品项较泰国线略细货,盖牆多较短,但年代略晚(1956以后)。1958年前的"宜兴惠孟臣製"---销泰销日师傅级水平壶… 1980年后是很少落款…严格说是已无啥精品意义。 "宜兴惠孟臣製"与"荆溪惠孟臣製"之....差异....在与整体精美程度.由照片亦看出1950之"宜兴惠孟臣製"八杯壶...其实都只有7杯说宜兴惠是师傅级罐仔...是不无原因的,另说:款落「荆溪惠孟臣制」之壶,一般来说,若是前一厂早期壶的话,就是车间生产的商品壶,若盖内未落作者小章的话,因长期生产的学徒众多,早已无法查清作陶者,且就算查出工人的名字也毫无意义矣! 注1:就前一厂的规范来说,这种商品壶归类于「厨房用具」,是家常用品,并无艺术价值,所以作者名并不会特地落上。 注2:名家壶是属特艺品,才有落作者款的习惯。 1954-1958-1960年代 汤婆标准壶,俗称「高汤婆」,容量为8-10杯,此形制乃沿袭清末大盖古莲子体,正早一批约为1954-1958制,1960年代亦有製作,主要由日本线收回为主,胎土一般较标准壶厚,多为清红朱泥胎,高温者为暗红带细砂感,落款「荆溪惠孟臣製」、「荆溪南孟臣製」、「宜兴惠孟臣製」,盖内落款「高汤婆」,因日本人茶器喜典雅,甚爱漆器描金,因此少数高汤婆有描金,但年代略晚(多为1960年代以后),高汤婆的典故已不可考,当时日人是拿此器当「高汤瓶」或「酱油瓶」。另有变体汤婆「半边卵」,量甚少且未见过有描金。80年代以后,亦有製作一批「高汤婆」,但其泥色工序已差,为当时用料(小红土)。汤婆标准壶量少价高,要找「荆溪惠」、「荆溪南」、「宜兴惠」一组已不容易,描金高汤婆、「半边卵」变体汤婆更是机率甚微。 1958年宜兴一厂成立 1958年宜兴正式挂牌(1954开始筹组)。 1958年以后庭记、秀春、庚娣、荆溪王製、荆溪陈製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週年」、「毛映红」。 早期标准壶6杯及8杯有庭记落款,但落款于壶内之底部。庭记并非为陶艺厂,而是作者名王庭梅。 王庭梅早期与鲍仲梅的爱人施秀春女士,及高鸣之母张庚娣女士等,曾于一厂製作好长一段商品水平壶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