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談紫砂:“關於紫砂泥料的經驗之談”之二

石破天談紫砂:“關於紫砂泥料的經驗之談”之二

根據傳統說法,紫砂泥料分為幾種,包括紫泥、紅泥、段泥、綠泥和黑泥等,這些泥料也被稱為五色土。最早和最正宗的礦藏都來自宜興黃龍山底下的夾層中間,以多夾層塊狀的形式存在。


黃龍山是一座位於中國江蘇省宜興市境內丁蜀鎮的黃石山,因過去主要開採建築用石料而逐漸變成一座開採量逐漸遞減的礦山,甚至西鄰的青龍山也因為開採青石而徹底炸平。正因為這樣,黃龍山淺層的紫砂泥礦也挖掘殆盡,後期開採時多半需要打坑道建深井,然後一層一層往下挖。

四號井是黃龍山紫砂泥礦脈中的一個重要開採點,其開採情況是從上往下依次為假土(雜亂的廢料)、夾泥(紫褐色較硬較雜的礦塊)、紫泥(較純淨紫紅色,是用來配紫砂泥的部分)、綠泥(即所謂的本山綠泥)或烏泥(質地最硬的烏黑色泥塊)。不過,這些泥在採挖時,並不完全按照一定的層次結構進行開採。

由於某些地段的地層結構不夠清晰,或者開採時人為破壞,各個時期的泥質會存在一些差異。因此,在選揀和分堆時,需要對不同層級的礦料進行細緻的挑選和區分,以獲得更好的製作效果。

這些礦泥在採挖後,全部採用鐵軌小車用電機拉出井口進行選揀分堆。不同塊泥的顏色、質地和性狀並不完全一樣,其去向和用途也各不相同。有些泥被用於製作高檔紫砂壺,有些則被用於製作普通茶具、裝飾品等。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宜興陶瓷公司總共有二十多個制陶的廠家。這些廠家將開採礦料、分選的工作由公司下屬的原料總廠負責進行,然後再根據各廠的生產。

原料總廠所產礦泥含有90%以上的夾泥,而紫砂泥含量不到10%,即黃龍山礦出產的大部分紫泥和綠泥,以及他處三四種配紅泥的料。當初,夾泥並不被用來製作茶壺,最多也只是用來做花盆,但卻是製作大量粗陶的主要材質。直到紫砂市場火爆,原材料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有些廠家才把本來不是做壺的料也拿來配成壺料使用。這種情況雖然不得已,但也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不過,夾泥並不是不能做茶壺的。雖然它比紫泥硬雜一點,顏色深一點,晶相質少一點。

現在許多書籍或行家說的“甲泥”,實際上是把“夾”泥誤寫、誤傳、誤抄的結果,丁蜀鎮附近的礦土似乎不應該有甲乙丙丁之分。儘管有些想像豐富的文人把它說成是因其“身如鐵甲”而釋之,但要說顏色和硬度,烏泥倒更像“鐵甲”。這個問題曾經有行家提過,然而,更多的人只是人云亦云,簡單地抄襲他人的觀點。對於一些客人提出的問題,行家往往不得不去看書、背書,即使他的理解不完全正確,也要照搬原文。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沒有標準,只要聽起來有點“內行”就行,更何況謬誤傳多了,也有人相信了。似乎這樣他就變得更完美了...然而,要真正瞭解紫砂陶土,僅僅通過看書聽故事是不夠的。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