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知识

破天谈紫砂:紫砂基础知识之纯手工紫砂壶

破天谈紫砂:紫砂基础知识之纯手工紫砂壶

好纯手工紫砂,必须知道: 1、宜兴有百元一把的纯手工成型的壶,也有十几万15万元一把的模子壶。 2、宁可选那把做的好点的模子壶,也不要那把做的很差的纯手工壶。

破天谈紫砂:紫砂基础知识之纯手工紫砂壶

好纯手工紫砂,必须知道: 1、宜兴有百元一把的纯手工成型的壶,也有十几万15万元一把的模子壶。 2、宁可选那把做的好点的模子壶,也不要那把做的很差的纯手工壶。

石破天谈紫砂:紫砂基础知识之灌浆壶

石破天谈紫砂:紫砂基础知识之灌浆壶

注浆壶失去了紫砂壶的独特品性,已经不算是紫砂壶,只要了解其制作原理、仔细观察实物,还是很容易就能分辨的。

石破天谈紫砂:紫砂基础知识之灌浆壶

注浆壶失去了紫砂壶的独特品性,已经不算是紫砂壶,只要了解其制作原理、仔细观察实物,还是很容易就能分辨的。

石破天谈紫砂:早期紫砂厂壶的知识

石破天谈紫砂:早期紫砂厂壶的知识

1916-1939年代 金鼎商标水平壶「吴德盛陶器行」(亦称公司或店),为吴汉文于民国五年(1916年)所设。店址选在宜兴县城蛟桥边堍。早期用印为「吴德盛」阳文篆书小方章,底盖并用。稍后用印为阳文篆书大方章「吴德盛制」。中期用印为大圆章阳文篆为「吴德盛制」、「宜兴吴德盛制」。至二十年代后期,吴汉文创立「吴德盛」店号着名商标「金鼎商标」。「金鼎商标」印款中央以鼎为图桉,四角为阳文楷书「金鼎商标」,为「吴德盛」店号订壶专用印款。后期吴汉文亦以阳文楷书方章「松鹤轩」钤于精製之壶。「吴德盛」、「金鼎商标」印款钤壶底,盖把一般有制壶者小方章印款。抗战爆发后「吴德盛」倒闭,「吴德盛」及「金鼎商标」印款沿用至1939年底。 民初陶号 真记:一般见于朱泥小品壶之把下,属民初陶号标记!为程寿珍或其门人所制作。 福记:创始人为程寿福(是程寿珍的兄弟);生于清代道光末年,其原籍为浙江杭州,七岁时跟随祖辈至丁山,在上袁村定居,是孟臣后裔的义子;在当时是製作朱泥小壶的高手,工巧技精有独到之处,所生产的茶壶大多销往南洋一带,其作品的底款印章为「荆溪惠孟臣製」,把下落章「福记」二字。第二代为程金茂,继承程寿福之父业。第三代为程寿福之孙程真庆,生于1907年,少年时跟随祖父程寿福学製朱泥小壶,年轻时帮「吴德盛」家製壶,程真庆在其27岁时,由王寅春作媒,与蜀山南街周家之女周凤娣结婚(招亲),生有一女一子,女儿为周志华,儿子为周志宣,都是紫砂一厂之职工,并都从事紫砂创作,也可说是「福记」的第四代传人吧。 曾聘王寅春製作水平壶,把下落「福记」小章;后来遭同行挖角而另命其以「阳羡惜阴室王」作底款,把下、及盖内落王寅春之小章。 1930-1950年代 盔帽标准壶,又称「膨盖水平」,胎土为细沙梨胎,因延续水平壶对潮汕功夫茶泡饮的市场,常见杯数为2杯,4杯不多见,6杯以上是难得一见,盖内少数有落杯数,4杯壶落「六杯」款。形制上盔帽为其主要特徵,多呈球体,壶嘴口缘端上翘,壶把多细老鼠尾,壶底款乃以「荆溪惠孟臣製」章为主,底圈足两片土修整亦较后期标准壶不同,盖牆、桶身尚承袭60-70%宜兴南壶工序。(注:台湾习惯以杯数形容茶壶容量,一杯的容量约为15cc;2杯即为30cc....以此类推) 1952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等七人组建紫砂工厂,隶属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使用「宜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特定年代印款。 印款为楷书图章「宜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字款自右向左镌刻,不同于现今自左向右。上为「宜兴」字款;中为「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字款;下为「出品」字款。该印款除加入紫砂工厂从业人员使用,凡向民间订壶、供坯者亦使用此印款。印款沿用至「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半年之后。 1954 年底至1955 年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特定年代印款 蜀山、前墅一带紫砂行业实现合作,组建「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之始仍沿用「宜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印款。至半年后,开始使用「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印款。印款为楷书圆章「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字款自右向左镌刻。上为「宜兴」字款;中为「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字款;下为「出品」字款。该印款除该社社员使用,凡向民间订壶、供坯者亦同使用其印款,直至 1958 年四月建立「宜兴紫砂工艺厂」为止。 1950-1959年代 正50年代早期水平壶 胎土呈橙红及红朱泥胎,有2、4、6、8杯,落款「中国宜兴」、「荆溪惠孟臣製」、「荆溪南孟臣製」、「宜兴惠孟臣製」,主要由泰国、香港、日本收回为主,橙红胎土多收自泰国、香港,日本胎土多为红及清红。一般而言,六字章多较中国宜兴早,日本线壶品项较泰国线略细货,盖牆多较短,但年代略晚(1956以后)。1958年前的"宜兴惠孟臣製"---销泰销日师傅级水平壶… 1980年后是很少落款…严格说是已无啥精品意义。 "宜兴惠孟臣製"与"荆溪惠孟臣製"之....差异....在与整体精美程度.由照片亦看出1950之"宜兴惠孟臣製"八杯壶...其实都只有7杯说宜兴惠是师傅级罐仔...是不无原因的,另说:款落「荆溪惠孟臣制」之壶,一般来说,若是前一厂早期壶的话,就是车间生产的商品壶,若盖内未落作者小章的话,因长期生产的学徒众多,早已无法查清作陶者,且就算查出工人的名字也毫无意义矣! 注1:就前一厂的规范来说,这种商品壶归类于「厨房用具」,是家常用品,并无艺术价值,所以作者名并不会特地落上。 注2:名家壶是属特艺品,才有落作者款的习惯。 1954-1958-1960年代 汤婆标准壶,俗称「高汤婆」,容量为8-10杯,此形制乃沿袭清末大盖古莲子体,正早一批约为1954-1958制,1960年代亦有製作,主要由日本线收回为主,胎土一般较标准壶厚,多为清红朱泥胎,高温者为暗红带细砂感,落款「荆溪惠孟臣製」、「荆溪南孟臣製」、「宜兴惠孟臣製」,盖内落款「高汤婆」,因日本人茶器喜典雅,甚爱漆器描金,因此少数高汤婆有描金,但年代略晚(多为1960年代以后),高汤婆的典故已不可考,当时日人是拿此器当「高汤瓶」或「酱油瓶」。另有变体汤婆「半边卵」,量甚少且未见过有描金。80年代以后,亦有製作一批「高汤婆」,但其泥色工序已差,为当时用料(小红土)。汤婆标准壶量少价高,要找「荆溪惠」、「荆溪南」、「宜兴惠」一组已不容易,描金高汤婆、「半边卵」变体汤婆更是机率甚微。 1958年宜兴一厂成立 1958年宜兴正式挂牌(1954开始筹组)。 1958年以后庭记、秀春、庚娣、荆溪王製、荆溪陈製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週年」、「毛映红」。 早期标准壶6杯及8杯有庭记落款,但落款于壶内之底部。庭记并非为陶艺厂,而是作者名王庭梅。 王庭梅早期与鲍仲梅的爱人施秀春女士,及高鸣之母张庚娣女士等,曾于一厂製作好长一段商品水平壶的日子。...

石破天谈紫砂:早期紫砂厂壶的知识

1916-1939年代 金鼎商标水平壶「吴德盛陶器行」(亦称公司或店),为吴汉文于民国五年(1916年)所设。店址选在宜兴县城蛟桥边堍。早期用印为「吴德盛」阳文篆书小方章,底盖并用。稍后用印为阳文篆书大方章「吴德盛制」。中期用印为大圆章阳文篆为「吴德盛制」、「宜兴吴德盛制」。至二十年代后期,吴汉文创立「吴德盛」店号着名商标「金鼎商标」。「金鼎商标」印款中央以鼎为图桉,四角为阳文楷书「金鼎商标」,为「吴德盛」店号订壶专用印款。后期吴汉文亦以阳文楷书方章「松鹤轩」钤于精製之壶。「吴德盛」、「金鼎商标」印款钤壶底,盖把一般有制壶者小方章印款。抗战爆发后「吴德盛」倒闭,「吴德盛」及「金鼎商标」印款沿用至1939年底。 民初陶号 真记:一般见于朱泥小品壶之把下,属民初陶号标记!为程寿珍或其门人所制作。 福记:创始人为程寿福(是程寿珍的兄弟);生于清代道光末年,其原籍为浙江杭州,七岁时跟随祖辈至丁山,在上袁村定居,是孟臣后裔的义子;在当时是製作朱泥小壶的高手,工巧技精有独到之处,所生产的茶壶大多销往南洋一带,其作品的底款印章为「荆溪惠孟臣製」,把下落章「福记」二字。第二代为程金茂,继承程寿福之父业。第三代为程寿福之孙程真庆,生于1907年,少年时跟随祖父程寿福学製朱泥小壶,年轻时帮「吴德盛」家製壶,程真庆在其27岁时,由王寅春作媒,与蜀山南街周家之女周凤娣结婚(招亲),生有一女一子,女儿为周志华,儿子为周志宣,都是紫砂一厂之职工,并都从事紫砂创作,也可说是「福记」的第四代传人吧。 曾聘王寅春製作水平壶,把下落「福记」小章;后来遭同行挖角而另命其以「阳羡惜阴室王」作底款,把下、及盖内落王寅春之小章。 1930-1950年代 盔帽标准壶,又称「膨盖水平」,胎土为细沙梨胎,因延续水平壶对潮汕功夫茶泡饮的市场,常见杯数为2杯,4杯不多见,6杯以上是难得一见,盖内少数有落杯数,4杯壶落「六杯」款。形制上盔帽为其主要特徵,多呈球体,壶嘴口缘端上翘,壶把多细老鼠尾,壶底款乃以「荆溪惠孟臣製」章为主,底圈足两片土修整亦较后期标准壶不同,盖牆、桶身尚承袭60-70%宜兴南壶工序。(注:台湾习惯以杯数形容茶壶容量,一杯的容量约为15cc;2杯即为30cc....以此类推) 1952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等七人组建紫砂工厂,隶属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使用「宜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特定年代印款。 印款为楷书图章「宜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字款自右向左镌刻,不同于现今自左向右。上为「宜兴」字款;中为「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字款;下为「出品」字款。该印款除加入紫砂工厂从业人员使用,凡向民间订壶、供坯者亦使用此印款。印款沿用至「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半年之后。 1954 年底至1955 年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特定年代印款 蜀山、前墅一带紫砂行业实现合作,组建「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之始仍沿用「宜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印款。至半年后,开始使用「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印款。印款为楷书圆章「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字款自右向左镌刻。上为「宜兴」字款;中为「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字款;下为「出品」字款。该印款除该社社员使用,凡向民间订壶、供坯者亦同使用其印款,直至 1958 年四月建立「宜兴紫砂工艺厂」为止。 1950-1959年代 正50年代早期水平壶 胎土呈橙红及红朱泥胎,有2、4、6、8杯,落款「中国宜兴」、「荆溪惠孟臣製」、「荆溪南孟臣製」、「宜兴惠孟臣製」,主要由泰国、香港、日本收回为主,橙红胎土多收自泰国、香港,日本胎土多为红及清红。一般而言,六字章多较中国宜兴早,日本线壶品项较泰国线略细货,盖牆多较短,但年代略晚(1956以后)。1958年前的"宜兴惠孟臣製"---销泰销日师傅级水平壶… 1980年后是很少落款…严格说是已无啥精品意义。 "宜兴惠孟臣製"与"荆溪惠孟臣製"之....差异....在与整体精美程度.由照片亦看出1950之"宜兴惠孟臣製"八杯壶...其实都只有7杯说宜兴惠是师傅级罐仔...是不无原因的,另说:款落「荆溪惠孟臣制」之壶,一般来说,若是前一厂早期壶的话,就是车间生产的商品壶,若盖内未落作者小章的话,因长期生产的学徒众多,早已无法查清作陶者,且就算查出工人的名字也毫无意义矣! 注1:就前一厂的规范来说,这种商品壶归类于「厨房用具」,是家常用品,并无艺术价值,所以作者名并不会特地落上。 注2:名家壶是属特艺品,才有落作者款的习惯。 1954-1958-1960年代 汤婆标准壶,俗称「高汤婆」,容量为8-10杯,此形制乃沿袭清末大盖古莲子体,正早一批约为1954-1958制,1960年代亦有製作,主要由日本线收回为主,胎土一般较标准壶厚,多为清红朱泥胎,高温者为暗红带细砂感,落款「荆溪惠孟臣製」、「荆溪南孟臣製」、「宜兴惠孟臣製」,盖内落款「高汤婆」,因日本人茶器喜典雅,甚爱漆器描金,因此少数高汤婆有描金,但年代略晚(多为1960年代以后),高汤婆的典故已不可考,当时日人是拿此器当「高汤瓶」或「酱油瓶」。另有变体汤婆「半边卵」,量甚少且未见过有描金。80年代以后,亦有製作一批「高汤婆」,但其泥色工序已差,为当时用料(小红土)。汤婆标准壶量少价高,要找「荆溪惠」、「荆溪南」、「宜兴惠」一组已不容易,描金高汤婆、「半边卵」变体汤婆更是机率甚微。 1958年宜兴一厂成立 1958年宜兴正式挂牌(1954开始筹组)。 1958年以后庭记、秀春、庚娣、荆溪王製、荆溪陈製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週年」、「毛映红」。 早期标准壶6杯及8杯有庭记落款,但落款于壶内之底部。庭记并非为陶艺厂,而是作者名王庭梅。 王庭梅早期与鲍仲梅的爱人施秀春女士,及高鸣之母张庚娣女士等,曾于一厂製作好长一段商品水平壶的日子。...

石破天谈紫砂:紫砂壶基础知识之术语

石破天谈紫砂:紫砂壶基础知识之术语

茶山: 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茶壶长期使用,吸附在壶内的茶迹,人们通常称之为茶山。 陈腐: 亦称之为“养土”,是紫砂泥料最后的一道加工工序,将调配练制好的泥料用陶缸装好,置于阴湿处,让期腐酿陈化。 陈腐期: 即从将调配好、练制好的泥料放置阴湿处陈腐开始存放的时间,称为陈腐期。就如地下酒窖的陈年好酒一样,相对陈腐期越长,制出的壶就越光润古雅。陈腐期最短也要达到三个月。 包浆: 茶壶经长年使用之后,在壶表面形成的一层自然而又特别的光泽,这种光泽内敛、深稳。 太阳线: 在紫砂壶内的底部,表面中心向四周呈发散状,如太阳光芒线的泥痕,称之为“太阳线”。 推墙刮底: 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壶内壁出现凹凸不平时,为了使表面光滑平整,工手们使用工具去进行整理,这就是“推墙刮底”,模具壶最常用此方法。 风化: 开采的矿料经过露天堆放,接受自然界的日晒雨淋、风吹雨打、严寒酷暑、崩裂瓦解,使原来密实的块状变化成松散的颗粒,质地由坚硬的石质结构演变为酥软的土质结构,这个过程称为“风化”。 生料: 用开采出来的矿料常称“生料”。 熟料: 经过至少三个月以上充分风化后的矿料便为“熟料”。 目数: 紫砂矿料开采后,经风化、除杂质、粉碎,使用筛过滤后泥料的粗细,称为目数。此过程亦叫过目。目数也有历史,宋朝中期26目-35目;清朝早期35目;清朝中期为55目-60目;(由于1957前一直采用手工练制法,故目数较低,紫砂的通透性能更好,颗粒更粗,质感更强,这也是辨别老壶的标准之一)1958年开始出现机械过目,目数稳定在60目左右,1959年至今常用的有雷蒙粉碎机,以风力控制目数,机器粉碎的目数可高达140目-180目。如今制作的紫砂壶,采用不同的泥料练制方法,基本目数控制在60目左右,以60目为基准,相对目数越大泥料越细腻,反之则越粗。

石破天谈紫砂:紫砂壶基础知识之术语

茶山: 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茶壶长期使用,吸附在壶内的茶迹,人们通常称之为茶山。 陈腐: 亦称之为“养土”,是紫砂泥料最后的一道加工工序,将调配练制好的泥料用陶缸装好,置于阴湿处,让期腐酿陈化。 陈腐期: 即从将调配好、练制好的泥料放置阴湿处陈腐开始存放的时间,称为陈腐期。就如地下酒窖的陈年好酒一样,相对陈腐期越长,制出的壶就越光润古雅。陈腐期最短也要达到三个月。 包浆: 茶壶经长年使用之后,在壶表面形成的一层自然而又特别的光泽,这种光泽内敛、深稳。 太阳线: 在紫砂壶内的底部,表面中心向四周呈发散状,如太阳光芒线的泥痕,称之为“太阳线”。 推墙刮底: 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壶内壁出现凹凸不平时,为了使表面光滑平整,工手们使用工具去进行整理,这就是“推墙刮底”,模具壶最常用此方法。 风化: 开采的矿料经过露天堆放,接受自然界的日晒雨淋、风吹雨打、严寒酷暑、崩裂瓦解,使原来密实的块状变化成松散的颗粒,质地由坚硬的石质结构演变为酥软的土质结构,这个过程称为“风化”。 生料: 用开采出来的矿料常称“生料”。 熟料: 经过至少三个月以上充分风化后的矿料便为“熟料”。 目数: 紫砂矿料开采后,经风化、除杂质、粉碎,使用筛过滤后泥料的粗细,称为目数。此过程亦叫过目。目数也有历史,宋朝中期26目-35目;清朝早期35目;清朝中期为55目-60目;(由于1957前一直采用手工练制法,故目数较低,紫砂的通透性能更好,颗粒更粗,质感更强,这也是辨别老壶的标准之一)1958年开始出现机械过目,目数稳定在60目左右,1959年至今常用的有雷蒙粉碎机,以风力控制目数,机器粉碎的目数可高达140目-180目。如今制作的紫砂壶,采用不同的泥料练制方法,基本目数控制在60目左右,以60目为基准,相对目数越大泥料越细腻,反之则越粗。

石破天谈紫砂:玩紫砂壶是在玩什么?

石破天谈紫砂:玩紫砂壶是在玩什么?

壶分三种,一为实用,二为赏玩,三为收藏。以“玩”而论,唯有中间的学问最多,除了每日好茶滋润,另有手心抚摸,一天一个颜色,年年都有新感觉,可“闲来思往,静听大风”。玩到最后能够在人与壶之间达到一个互动的境界,即人养壶气,壶养人性,彼此净化,相互陶冶。对于紫砂壶的玩字,其实早有解释,玩即养。养有两别,一是茶养,养颜、养色、养灵性;二是人养,养气、养品、养感觉。

石破天谈紫砂:玩紫砂壶是在玩什么?

壶分三种,一为实用,二为赏玩,三为收藏。以“玩”而论,唯有中间的学问最多,除了每日好茶滋润,另有手心抚摸,一天一个颜色,年年都有新感觉,可“闲来思往,静听大风”。玩到最后能够在人与壶之间达到一个互动的境界,即人养壶气,壶养人性,彼此净化,相互陶冶。对于紫砂壶的玩字,其实早有解释,玩即养。养有两别,一是茶养,养颜、养色、养灵性;二是人养,养气、养品、养感觉。

石破天谈紫砂:好紫砂壶的标准是什么?

石破天谈紫砂:好紫砂壶的标准是什么?

真正优秀的紫砂壶,不仅在实用功能和美观上具有特异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其精神气韵的发挥。

石破天谈紫砂:好紫砂壶的标准是什么?

真正优秀的紫砂壶,不仅在实用功能和美观上具有特异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其精神气韵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