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聊紫砂:紫砂术语

石破天聊紫砂:紫砂术语

紫砂术语
  • 壶体
    • 壶盖
      壶盖的工艺标准:紧、直、通、转。紧:合上盖后,壶盖和壶口间隙要合适,一般间隙0.5毫米内。直:子口要直,要够长,不能掉盖。通:可以比较顺畅的旋转壶盖。转:筋囊壶和方壶,变换角度后也能对接合适。*但有些花货不适用此标准​​​​​*
      • 壶盖结构
        • 虚片:壶盖隆起的部分叫虚片或盖面。
        • 子口:壶盖下面压入壶口的泥片,叫子口或盖墙。
        • 口延:壶口的泥片叫口延。
      • 盖的样式
        • 压盖:无论壶型是方式圆,盖延和口延上下内外呼应,壶盖覆压壶口上,即为压盖。壶盖稍大于壶口外径的,俗称天压地。
          • 海盖
            盖的中部低于壶口。
          • 虚盖
            盖的中部凸出
          • 平盖
            整个盖面为平板。
        • 嵌盖:壶盖嵌于壶口内,俗称地包天,如井栏壶、鱼化龙等壶型。
          • 虚嵌盖:盖面高于壶口呈弧状。
          • 平嵌盖:盖面和壶口同一平面,缝隙极小。
        • 截盖:如同在曲线或线的壶体割上端的一小部结分做成盖,留在壶体的切口做成壶口。分开制作的壶盖,合盖后篇不仅要大小吻合,两者外轮廓也要成为一条完整的线条。如“秦权”,“梨式”、“倒把西施”壸等盖面与壶体表面轮廓线互相吻接,严丝合鐘,壶盖与壶口大小合适。
          • 克截盖:壶盖与壶身共同组成陡立的高身筒。壶盖既要与壶身在结合处完全吻合,又要用自身去保持壶的整体形态。盖边锋利如刃,在高温中烧成,收缩难以预判:小,则与壶口不吻合;大,则或将壶口撑裂,或使壶盖无法打开。
          • 嵌截盖:壶盖与壶身共同组成较圆润的矮身筒。壶盖既要与壶身在结合处完全吻合,又要用自身去保持壶的整体形态。盖边较实,形似嵌盖,但盖面不平不虚,与壶身在同一弧线。
        • 罩盖:合盖后,盖沿紧贴壶颈外沿。
    • 壶身
      • 球形
        常见的有圆球形、半球形、椭圆形、腰圆形,比如西施壶、秦权壶、龙蛋壶等常见壶型均为球形壶。
      • 方形
        方形壶常见的有四方、六方、八方等,比如僧帽壶,传炉壶、砖方壶等。
      • 桶形
        桐形壶常见的有牛盖洋桶壶、德钟壶、汉瓦壶、石瓢壶等。
      • 碗合形
        常见的有合欢壶,合盘壶,合斗壶等。
    • 壶肩:壶颈下方的区域。美人肩和云肩如意,都是壶肩表现力好的作品。
    • 壶底
      • 平底:也叫自身底或截底。是在壶底平封一片泥片,形制拙朴,手法简单,茶壶安置也最稳妥,但在烧成时要注意不变形和不起翘。
      • 一捺底:也叫罗汉底,是紫砂壶独有的样式,犹如在球面上按捺陷成的凹窝,窝的周圈为壶足。
      • 加底:也叫假底,有圈足和挖足两种。制坯时,如果是在底面附加一层泥片,然后挖去中间留下周圈为足,叫挖足;如果另做圈形附贴到壶底为足,叫圈足。
      • 钉足:源于青铜鼎足。钉足的形状及高、矮、粗、细,视主体统一协调,圆器一般用3钉足,方器用4钉足。形式有短柱、倒锥、如意、棋子等,皆为做好后粘接在壶底。
      • 梯形托榫足:也叫挖犴门、连角足。在方器的各面底部开挖,形成扁梯形托榫足。
        • 犴门:榫足缺口位置。
    • 壶把
      • 端把:普通紫砂壶的壶把,基本都是端把。
      • 横把:壶柄。比如唐羽壶。
      • 提梁:比如东坡提梁、曲壶、提璧。
    • 壶流
      俗称壶嘴,是壶身以外出汤部件的总称。
      • 壶流形状
        • 一弯流
        • 二弯流
        • 三湾流
        • 直流
        • 鸭嘴流
      • 工艺
        • 明接:流与壶体连接有明显的界限。
        • 暗接:流与壶体连接没有明显的界限,过度自然。
      • 流嘴
        • 平嘴
        • 包嘴
        • 舌嘴
    • 壶钮
      • 球形钮
        比如西施壶、仿古壶
      • 桥型钮
        比如石瓢、牛盖壶
      • 兽形钮
        比如狮球汉瓦
      • 瓜蒂钮
        比如茄段壶
      • 瓜果花蕾钮
        比如菊蕾壶、佛手壶
      • 树桩形钮
        比如梅桩壶
      • 一体钮
        比如笠翁壶
    • 出水孔
      壶流和壶身相通的孔眼。
      • 独孔:一个出水孔,通常也配有金属滤网。
      • 网孔:由多个出水孔组成,一般是7孔、9孔
      • 球孔:球孔是拼接孔,在独孔的外侧加一个半圆形的泥片,泥片上有多个水孔组成。
    • 底章
      • 底章:壶底钤章,有时也会手写,一般是敲做壶师傅的名字。
      • 内壁章:在壶内壁的章,内壁章并不是紫砂壶的标配。
      • 壶盖章:壶盖一般有两个章,一个姓,一个名。
      • 壶把章:壶把章一般是小章,作者的姓。
    • 泥门:指的就是紫砂壶表颗粒分布分布的致密程度。紫砂泥料烧制成壶,从壶表看,有的泥料颗粒密集、有的泥料颗粒分布松散,用行话说就叫“泥门紧”或“泥门松”。
    • 气孔:壶盖壶钮上的气孔,给紫砂壶供气压的作用。
    • 泥条:紫砂壶泥片拼接成壶身的时候,为了有效拼接和堵住缝隙,加的泥条,一般在壶把位置的壶身内侧。
    • 刻绘
      • 生刻:在生胚上刻绘,有湿刻和干刻之分。
      • 熟刻:在烧成的紫砂壶上进行刻绘。
      • 手刻:手工刻绘。
      • 机刻:机器刻绘。
      • 刀法【和金石刻法雷同】
        • 冲刀法
          • 冲刀法的执刀方法可以用五指、三指、握拳式三种方法,其特点是刀刃在印石上以冲走运行的方式镌刻线条。在运刀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起刀、行刀和收刀的表现方法和要求。
            • 起刀:用刀角自右向左入石,刀柄与印面呈三十五度角状。角度太小,刀身会碰擦印面,手指易接触印框;角度太大,刀刃与印面垂直,也难以着石,运行不易。
            • 行刀:刻刀运行时,要控制好角入石的深度,运刀要保持运力平稳,不要太浅,太浅者刀迹浮滑,纤弱无力;太深会使刀角陷入石中,难以再运行。若不注意隐入石中,应提起重新调整角度,再行运刀。冲刀的速度也不宜过快、过猛,否则会导致线条破碎,而且难以收刀。运行时要用无名指抵住石章的右侧,以控制刻刀的适度冲力,防止刻刀滑出。
            • 收刀:要适可而止。做到胸有成竹,及时收刀,不要使刀尖超了界限,锋芒毕露。同时,还要防止因用力过猛而使刻刀冲出限度,破坏其它线条,甚至刻伤左手。用力要稳健,保持及时能放能收,行则有力,停则立止。
        • 切刀法
          • 切刀法就是在印石上用刀刃以起伏切刻的方式锲刻线条的技法。其执刀法亦同冲刀法,只是角度和方向不同而已。切刀法的起刀是先将刀刃的右角刻入印石,与印面呈四十五度角,刀柄略向右倾,刻入石面。如此反复进行,以点组成线,逐步完成印文笔画。其行刀方法,要求在注意点的基础上,将刀柄向左倾斜,使刀刃逐渐切下,使刀刃的左角贴近印石。这样,就可由点切刻连接成线条。切刀行刀时要防止切刻的点画排列不要连接得太整齐,如算盘子状,要自然错落,以达到含蓄老辣,富有金石气,又能避免锯齿形的弊病。丁敬及浙派篆刻艺术作品,主要用切刀法。
        • 辅助刀法
          • 1、埋刀法
            • 亦称“伏刀”。用力按刀入石而起刀;沉着不轻滑浮飘而行刀;锋藏不显露而收刀。清·许容《说篆》云:“埋刀法,笔锋藏而不露,刀法着而不浮。”
          • 2、涩刀法
            • 篆刻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状,这谓”涩刀”。此法运刀时,刻刀冲破印面阻力,徐徐挣扎前进。
          • 3、轻刀法
            • 运刀轻举,凌厉而不凝重,但非浅率轻滑。吴让之悟得此法妙奥,从而获得逸韵自如、灵巧明快的浅刻法。
          • 4、舞刀法
            • 舞刀法又可叫“刺刀法”,是在冲刀法不易克服印面阻力的情况下,将刻刀向两边摇摆,用力徐徐奋力刺进。刻出的笔画线条,两边都带有芒刺,以出乎自然之上。
          • 5、飞刀法
            • 辅助刀法之一种,是下刀用力迅疾,运以快速果断的冲刻的方法。刻出的线条痛快淋漓。
          • 6、覆刀法
            • 亦称平刀法,覆是倒的意思。刀刃斜卧于印面,然后运刀,指腕齐力,向下一压,按刀入石,刻出明洁整齐的线条。
          • 7、迟刀法
            • 刻印时,刀刃入石较深,不能速进,谓之“迟刀”。
          • 8、复刀法
            • 即重复用刀之法。一刀一成,再复一刀,直到适合为止。
          • 9、反刀法
            • 刻印时,一刀去一刀来,谓之“反刀”。
          • 10、挫刀法
            • 篆刻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状,这谓“挫刀”。此法运刀时,刻刀冲破印面阻力,徐徐挣扎前进。
          • 11、铲刀法
            • 用以铲平印面字底部分的残石屑,即所谓“平”。
          • 12、单刀法
            • 刻印时,每一笔画均用一刀刻成,谓之单刀。其中又有正刀和侧刀之分。
          • 13、双刀法
            • 刻印时,印文的每一笔画均用两刀刻成,谓之单刀。其中又有正刀和侧刀之分。
          • 14、正刀法
            • 指以刀刃之正锋入石镌刻,形同书法之中锋行笔。
          • 15、侧刀法
            • 指以刀刃之斜倒入石镌刻,形同书法之侧锋行笔。
          • 16、正入法
            • 是起刀入石方法之一种,即以刀刃之一角正锋入石而起刀。
          • 17、侧入法
            • 入刀法之一种,指刻印时,刀杆稍作倾斜状,以刀锋之一角侧入印石而起刀。
          • 18、双入法
            • 即起刀时以刀刃之双角同时刻入印石而起刀。
          • 19、单入法
            • 亦为起刀法之一种,即以刀刃之一角入石而起刀。
          • 20、补刀法
            • 刻印既成之后,用此法修饰印面。明·赵宦光《篆学指南》云:“即印之后,或中肥边瘦,或长或短、或垂或起,或左或右,修饰匀称,谓之补刀。”其法用途类同复刀,但有区别。
  • 壶料
    • 生料:紫砂矿料从矿藏开才出来的原矿石。
    • 生砂:将泥料晒干后再加工成一定目数未经窑烧的粉,叫生砂。
    • 熟砂:将泥料足火烧结后再加工成一定目数的粉,叫熟砂。
    • 通粉:直接可以做壶的料,叫通粉。
    • 品类
      • 甲泥:深埋在地下的黄氏岩板。
      • 夹泥:夹藏在黄石岩板下的矿层,也是紫砂矿的主体部分。
      • 夹脂:表面淡青色、光滑的本山绿泥矿,夹在紫砂矿中。
      • 嫩泥:灰、淡黄和黄红色为主的杂色黏土称“嫩泥”,其接近地层表面者,亦称“黄泥”,原矿材质在风化前软、嫩、细。
        • 纯正的嫩泥就是小红泥。
        • 红泥
          • 赵庄朱泥
          • 小煤窑朱泥
          • 大红袍
            • 加入铁红粉的朱泥,即为大红袍。
      • 紫泥
        紫泥是夹泥矿层的一个夹层,原矿颜色为紫色、紫红色,烧成后为紫色、紫黑色、紫棕色。
        • 底槽清
          • 底槽清和底皂青是一回事。
          • 最早产于黄龙山四号井,后来是黄龙山五号井和台西矿。
          • 鸡眼:底槽清中含有的段泥杂质。
        • 清水泥:纯的紫泥矿直接陈腐加工成熟泥。
        • 梨皮紫泥:梨皮泥紫砂壶,明清及民国的紫砂典籍中,都有记载。在《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记载:“天青泥,出蠡墅,陶之变黯肝色。又其夹支(脂)有梨皮泥,陶现冻梨色。”【传说中的天青泥】
        • 紫茄泥:紫泥的一种,偏紫偏黑蓝
        • 拼紫泥:两种以上的泥料拼配,为拼紫。
      • 段泥
        • 本山绿泥:本山绿泥是紫泥层的夹脂,原矿呈绿色,烧成后的泥色为浅黄绿色,略微偏淡绿色。
        • 团泥:团泥是原矿料,段泥是调配之后的料。
          • 芝麻段:本山绿泥拼配其他泥料,可变化出诸多不同泥色和质感,俗称芝麻段。
        • 降坡泥
      • 民国绿泥:本山绿泥拼配氧化钴而成,始于民国。
    • 原矿
      • 本山料
        本山指黄龙山,出自黄龙山的料称为本山料。
      • 外山料
        黄龙山外的料都称为外山料。
      • 台西料
        台西矿的料
      • 四号井
    • 调砂:在泥料中加入砂粒。
    • 拼紫: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矿料加工制作泥料的工艺。
    • 洗砂:去除紫砂泥料中的铁元素等行为。
    • 掺砂:在锤炼泥块时,加入生料,即为掺砂。
    • 化料:在紫砂泥料中添加化工原料,以达到颜色多样的需求。
    • 陈腐:也就是养土的过程。陈腐大约需要12月时间以上。
    • 风化:矿石风化成碎石状的过程。
    • 目数:紫砂矿料磨制成粉后,需要过筛,筛网的网眼大小决定颗粒大小。60目,就是指每英寸有60个筛孔。
    • 练泥
      • 练泥分为手工练泥和机械真空练泥。手工练泥是将陈腐后的泥料放置泥凳上,用大木槌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反复捶打、挤压,直到用刀划过后能看到泥料断面发亮,表示空气已基本排除,否则烧成后极易产生气泡。练泥也有采用脚踩踏的方式,俗称“脚踏泥”。
        • 手工练泥比机械练泥优点:紫砂吸水性更好,更容易养。
  • 壶艺
    • 贴花
      • 平面模印
        • 模印分为印版和印章两种,印模多为木、石、陶等材质。印版模印需要把装饰图案先刻在印版上,用印板在泥片上印压出花纹图案或文字,再把泥片镶接成型,多用于方器装饰;印章模印先把图案刻在印章上,再在壶把、壶流、壶肩、壶盖、壶腹部位压印,有凸起的阳文和凹陷的阴文两种表现形式。
      • 镂空透雕
        • 这是一种费工费时的装饰技法,具有玲珑奇巧、虚实相间的视觉美感,工艺难度大,成品率低,因此此种装饰手法很少见。可分为全器和局部两种表现形式。
      • 立体塑形
        • 用手工捏塑或模具模拟各种动植物或其他事物,此为紫砂常用装饰手法。
    • 泥绘:泥绘在已经成型完工且保持一定湿度的坯体上,用调和比较稀软的紫砂泥浆在紫砂壶坯体上堆绘。
    • 堆泥:堆泥是全手工在器表一点点堆塑较厚的泥块泥条。
    • 铺砂:紫砂铺砂工艺是指紫砂坯体在制作过程中,把不同泥色的砂粒采用铺、点、撒等方法,施于尚有一定湿度的坯体表面。再借助工具将砂粒嵌入坯体表层。铺砂主要起到点缀装饰的作用,使烧成后的紫砂器表面铺入的砂点和胎质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铺砂颗粒的质性一般要求高于或等同于坯体颗粒质性。如质性较软,会造成制作时颗粒拖尾及烧成后因颗粒收缩较大而产生和胎质不相融的现象。
    • 珐琅彩:珐琅彩挂釉烧制。
    • 开片
      • 挂釉开片
      • 胎质开片
      • 泡养开片
  • 做壶
    • 生胚:紫砂做好之后还没烧的成品。
    • 整口:紫砂烧制出窑之后,对壶盖壶口进行打磨,达到壶盖壶口严丝合缝的工作。
    • 脂泥:紫砂壶各构件(壶把、壶嘴、壶身、的子等等)结合时的“粘合剂”,它是将原胚泥料(壶的泥料)碾碎后加水调和而成的。
    • 石英砂:在烧制紫砂壶的时候,为了防止壶盖和壶口烧在一起,中间加入的白色粉末状物质,是石英砂。
    • 明针:用牛角片刻成,从上到下逐渐刮薄,用于壶胚表面的精加工。
  • 壶质
    • 含砂量:紫砂泥料中含有石英的含量。
    • 爆疵:爆疵、泥爆(又称起泡泡),出现这种情况的泥料一般是砂料纯度好,硬度高,颗粒稍大。
      • 一般在四十到六十目的硬砂泥料中出现,主要原因是烧窑方法和窑中气氛,如果窑中升降温过急,大的颗粒会因内外温差力大而炸裂,出现起泡或爆疵,有些料虽然细,但因矿料本身质地稍低,在窑中升温过快或超过本身的烧制温度时,也会出现。
    • 火疵:火疵是指烧成时制品表面受到火焰的直接接触而形成的缺陷,俗称『射火』。主要有两种外观特点:其一是制品局部色泽较深,这是轻微的仍有使用价值,严重的火疵会使制品变色,并产生毛刺感,这就成了废品了。
    • 灰爆:因石灰岩颗粒夹入纯正紫砂料里,高温时变成石灰而彭胀,由于纯正砂料缓冲力非常小而爆飞,形成灰爆。
    • 爆砂:在加工泥料的时候,混入小块石灰石,高温烧制后,成为石灰,遇水后则爆,俗称灰爆,也叫爆砂。
    • 跳砂:指的是作品烧成后,壶表面的颗粒丢失(跳走),形成小坑的现象。跳砂是泥料中低熔点的有机物完全碳化以致完全消失的结果。
      跳砂是一种常见的问题,通常只有纯砂粒的原矿紫砂泥料、或含砂率非常高的泥料会出现的问题。紫砂泥料里面含有丰富的氧化铁和石英云母等矿物质元素,壶在窑内烧制时整体收缩,有些稍大点的粒子因内外温差急变而炸裂,粒子周边无缓冲而爆出。这种现象可以通过控制窑温的升降速度来降低瑕疵率,也根据泥料种类的不同,略有区别,但绝大多数时候还是无法防止这类问题的出现,顶级高手也难免遇到这类情况。跳砂是正常的,特别是较早期的泥料,原因是泥料中的杂质引起的。早期的练泥由于技术等限制,并不会像现今一样滤得细致干净,所以在老壶中这类问题出现的比率相对会大一些。
    • 黑点:高温烧制紫砂,析出铁质,造成的黑点现象。
    • 风釉:用清水泥和团泥制壶,烧成出窑时,见风后有时会出现色斑,这种色斑就叫风釉。
    • 拖影
      • 壶表面的尾巴纹,多为红色或紫色。紫砂泥料由不同颗粒组成,这些颗粒软硬程度不一,在明针处理的时候,会压碎一些质地较软的颗粒,从而有拖尾现象。
      • 拖尾现象广泛出现在段泥壶上。
    • 推墙刮底: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壶内壁出现凹凸不平时,为了使表面光滑平整,工手们使用工具去进行整理,这就是“推墙刮底”,手工壶和模具壶都有推墙刮底,主要还是为了清洁壶底残留的泥料颗粒,使壶底显得更规整些。
    • 太阳线:推墙刮底过程,使用的多为竹制工具,竹片在泥片表面划过,最终在壶底形成了“太阳线”。
  • 壶型
    • 光货:一般根据几何平面设计的壶。
    • 花货:仿生类紫砂壶。
    • 方货
      • 倒角:是指采用专用的工具有鰟皮刀、明针等将壶体边线整理勒光,达到浑厚匀称,圆润美感。
      • 抽角:主要是用于四方形器的直角处进行抽槽去角处理,是壶具有浑重端庄,藏锋匿角的视觉美。
      • 凸奎:是在器形的立壁面上采用整体虚贴泥片,与原墙体形成凸面,立体感强烈、画面凸显透视力。
      • 凹奎:是采用专用工具印影形成平凹的块面,给人的视觉产生距离,仿佛近中透远,立体感非常强烈。
      • 线奎:这是在器形的立壁面上用泥线梗贴塑边框线,形成虚实相交,画面有深邃之境意。
    • 筋囊:凡是以曲面为单位,规律成型的紫砂壶都可归为筋囊器类。实质上是带有浮雕、半圆雕装饰的花货,又叫筋纹器,多以自然花果的抽象、变体、折棱为造型。如合菊、葵花、合桃、菱花等壶。
  • 用壶
    • 开壶:紫砂壶第一次开始使用的方法叫做开壶。
    • 包浆:紫砂长期使用后,壶体表面形成的一层光泽。
    • 茶山: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茶壶长期使用,吸附在壶内的茶迹,人们通常称之为茶山。
    • 养花:紫砂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不当,造成的壶体颜色不统一的形象。
    • 和尚光:茶垢在壶表形成的浮光,也就是在壶表涂抹油性物质而发出的光,油腻遍布,斑斑驳驳,油光闪烁,这就是和尚光。
      《阳羡茗壶系》:“壶入用久,滌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此为书房雅供。若腻滓斑斓,油光 烁烁,是曰和尚光,为贱相。每见好事家,藏列颇多名制,而爱护垢染,舒袖摩挲,惟恐拭去,曰:吾以宝其旧色尔。不知西子蒙不洁,堪充下陈,否耶!以注真 茶,是藐姑射山之神人,安置烟瘴地面矣,岂不舛哉。”
    • 吐黑
      • 茶叶中的铁离子聚集在泥料中,形成的色素。
    • 搭配【略】
      • 壶巾
      • 壶笔
      • 壶绳
      • 壶承
      • 锦囊袋
      • 茶宠
  • 壶工
    • 全手工:全手工制作紫砂壶。
    • 半手工:借助模具制作紫砂壶。
      • 模具:用作挡胚的石膏壶型。
      • 哈夫线:模具打开后,留下的痕迹。
    • 灌浆:使用注浆的办法制作紫砂壶。
      • 玻璃水/水玻璃:硅酸钠,俗称泡花碱,其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一种矿黏合剂。
    • 拉胚:拉胚工艺制作的紫砂壶。
    • 抛光:用工具对紫砂壶进行打磨,使紫砂壶壶身有光泽。
    • 速养:用茶水不停的进行循环泡壶,达到快速养成的效果。
    • 打蜡:为了使紫砂有光泽,在壶身上打上一层蜡来作假。
    • 做旧:为了仿冒古董,故意做旧的紫砂壶。
  • 壶匠
    • 职称
      • 民间艺人:没有职称的紫砂作者。
      • 工艺美术员:
      • 助理工艺美术师
      • 工艺美术师
      • 高级工艺美术师
      •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烧制
    • 烧成温度:烧制紫砂壶达到实用状态的温度,也就是可以烧成壶的温度,是一个温度范围。
      • 欠火:没有达到烧成温度
      • 过火:高于烧成温度
    • 柴烧:用木材烧制的紫砂壶。
    • 电窑:电炉,内部封闭,用电能转化热能烧制。
    • 推板窑:因放置匣钵的耐温板由液压机推送,故名。
    • 龙窑
      是目前宜兴保留的唯一的一个明代古窑,人称前墅龙窑。
    • 还原烧
      • 紫砂之所以呈现为红色的一部分,是因为富含铁离子,那么在烧制的时候,只有壶的表面可以和空气接触,所以才会起氧化反应,铁质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铁,呈现红色。而壶的内层是接触不到氧气的,在烧制过程中内部的含铁成分只有可能被还原成黑色的铁质,所以成灰黑色。还原烧的原理就是如此,当窑内的温度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减少窑内的氧气,使其人为变成缺氧烧制环境,剩余的少量氧气也会持续燃烧被消耗。由于柴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炭灰在局部环境中不能产生氧化反应从而形成还原气氛,在坯体与柴炭、火焰直接接触中造成局部烧成温差和窑内压力差,在这种混合气氛下,坯体被完全还原,胚体中的三氧化铁还原成四氧化铁。
    • 捂灰:将紫砂壶放入一个匣钵内,用稻谷糠(现多用木炭粉)捂塞密闭,在龙窑的炉龙位置,或在1000度以下低温缺氧状态下二次烧制。烧成时升温缓慢,谷糠被引燃但缺乏足够的氧而不能充分燃烧,谷糠中的碳分子被吸入壶胎里,与紫砂壶中的铁元素发生反应,使高价铁离子还原为低价状态。由于氧化亚铁呈玄色,所以捂灰的作品呈黛玄色。
    • 窑变: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
    • 试片:为了达到紫砂的最佳烧制温度而进行的尝试烧制。
    • 內裂:壶内由于温度不均,造成裂痕。
    • 窑裂:出窑后带有裂痕,烧制失败。
  • 市场
    • 代工:找其他人做壶,敲自己的章。
    • 厂壶:工厂批量生产的壶。
    • 回流壶:香港、台湾等地的紫砂壶。
返回網誌

發表留言

請注意,留言須先通過審核才能發佈。